3月2日,《科技日报》报道了我校区新能源学院苏新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改变电解液的成分及物化性能,提升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
苏新,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推进,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Energ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energy letters 等)上发表高性能锂电池研究的一系列论文。2021年8月入职我校区,创建先进锂电技术研究中心,指导团队成员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相关关键材料产业化项目先后在由中国科协、湖南省政府、杭州市政府以及南宁市政府主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苏新教授(右)与学生在实验室 (张玉芹/摄)
报道全文如下:
改变电解液成分 提升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
科技日报讯 (记者 王延斌)低温下性能下降问题一直是制约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的重要问题。2月28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先进锂电技术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苏新教授团队研发的一项新技术,让锂电池不仅使用寿命提升20%,还能在零下43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下保持电池容量下降不超过20%。该成果刊发于国际能源与材料领域期刊《储能材料》上。
据了解,锂离子电池以寿命长、比容量大、无记忆效应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储能装置等领域。然而,传统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运行时,存在容量衰减严重、循环寿命短、充电困难等问题,工作温度限制在零下20℃至零下55℃之间。
苏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改变电解液的成分及物化性能,从而提高离子电导率、加速电荷转移过程、减缓锂枝晶形成,能提升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
苏新表示,在各种因素中,电解液特性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影响最大。目前,传统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非水液体电解液,低温会使其黏度增加,降低离子电导率,减慢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过程。同时,低温还会使得电池电极的电化学极化增大,加速锂枝晶生长,破坏电极界面形态,严重影响电池性能。
苏新团队长期致力于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推进。他认为液化气体电解液、局部高浓度电解液可成为下一代商业锂离子电池的优质材料。他们正与深圳澳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已经初步实现了该项目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