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987年,注册资本1.3亿元,拥有户外钓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汽车配件以及相关配套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集群,员工6000余人,是世界钓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之一,更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齐全、生产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在威海市七大产业集群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版块中居于重要龙头地位。
光威集团办公楼
量身打造渔具制造企业ERP软件 小作坊变身现代企业
1987年,光威创办人陈光威先生接手镇办企业——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时,正是威海从日、韩承接钓鱼竿生产的时候,他带领企业转型生产钓鱼竿,领导研发了第一条国产渔具生产线,用10年时间使光威成为全球最大的鱼竿生产企业,同时在光威集团的引领下,威海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渔具制造集散地,有1000多家企业和十几万产业大军受益于此,威海也成为世界钓具之都。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提上日程。2000年底,通过时任光威财务总监毕吉殿先生的介绍,陈光威了解到哈工大(威海)计算机学院初佃辉教授团队正从事企业现代化管理方面的研究。接触后,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由初佃辉教授带领团队,根据光威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一款渔具制造企业的ERP软件。
项目开始后,初佃辉教授带领团队吃住在厂里,与企业管理人员、工人打成一片,详细调研销售、技术、生产、采购、质控、成本、车间、仓库等各个部门的业务,梳理流程,找出瓶颈、漏洞。他们向管理岗位灌输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为销售部打造报价系统、销售台账、出口退税系统,帮助销售人员精准报价,实时了解产品制造进展,更加便捷办理发货与退税;为技术部打造技术卡系统,维护工艺路线、产品BOM,建立丰富的知识积累;为生产车间设计生产计划与看板系统,实时掌握生产进度,调整生产安排;为采购库存打造物资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材料市场动态,精准记录物资的采购与领用信息;为质控部门打造质量控制系统,协助检验人员把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质量环节。
2002年项目正式上线,为光威集团降低了大量的人工与材料成本,带来了大量经济与社会效益,多次获得陈光威先生的高度赞扬,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校企协同自主创新 解决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
光威集团做钓鱼竿起家,其中重要的原材料——碳纤维早先完全依赖进口。因为碳纤维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国外对碳纤维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不仅严格控制中国进口产品,还封锁技术和生产设备。2001年,碳纤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指南,科技部组织杜善义院士等相关专家找到光威集团。面对国家需要,公司老总陈光威先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科研攻关重任。光威集团陆续投入资金,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申报山东省碳纤维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碳纤维技术的自主性和产业化方面逐渐走在全国前列。但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原始创新能力始终是企业搞研发的短板。
2006年7月,由我国复合材料领域知名专家杜善义院士担任名誉所长的哈工大(威海)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成立。为了国家的需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边文凤教授带领团队与光威集团在碳纤维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
杜善义院士到企业指导工作
2006年9月,哈工大(威海)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与山东省碳纤维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合作意向书,约定在碳纤维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碳纤维与基体树脂界面性能表征、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碳纤维下游制品研制和开发、现有实验室成熟技术的放大与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人才、共享优质信息资源。
2007年11月,双方合作升级,哈工大(威海)与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公司在碳纤维研发、生产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及哈工大(威海)在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国产碳纤维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碳纤维及其制品的质量,并从理论上探索提高碳纤维性能的规律。
一边是高校的专家,一边是龙头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碳纤维研究、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设计、高温设备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合作项目“碳纤维微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关联性”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碳纤维复合材料快速成型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资助,“CCF-1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制造”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拓宽合作维度 助推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7月,在山东省科技厅的推动和支持下,企业与杜善义院士及其团队申请设立了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双方围绕“内压冲击特种复合材料包装箱开发”展开工作,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实验设备、研发人员等必要的保障条件并承担基础协调及产业化工作,院士团队提供内压冲击特种复合材料包装箱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的理论工作,提出相对应的结构设计方案,共同完成开发研究工作。目前企业研发生产的各种型号复合材料包装箱已广泛应用到军工各行业领域。
2016年9月,企业在研发生产一款航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作梯时,再次遇到难题。看似结构简单的工作梯,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因使用环境的原因,各部分结构与受力还是很复杂的,试制试验中因为没有数据作支撑,既费时费料费钱又难以满足客户需求。边文凤教授团队前期开展的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断裂损伤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恰恰是企业的迫切需求。有了这些数据作支撑,试验次数减少了,成本也就降低了,研发周期也缩短了,而且还为客户提供了有力的数据说明。合作过程中,边文凤教授团队还为光威技术研发部人员做了有限元法航空制配件的结构强度计算等基础技术培训,大大降低研发周期、控制研发成本,弥补了企业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板块技术人才的知识不足。边文凤教授团队还与企业共同进行了一体化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和碳纤维套管的研发。目前,企业生产的系列化工作梯已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各个保障领域,完全满足了客户的各种需求。研发过程所采用的材料全部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材料,而且研发出的产品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了11项相关专利。
批量生产的系列工作梯
在此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还联合申报并获批多项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共同申报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碳纤维复合材料快速成型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山东省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化应用”等。
为促进资源共享互补和高效融合,培养出更多的产业高端人才,企业首席科学家李书乡2016年3月被哈工大(威海)聘任为兼职教授,在校区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9月,企业3名高管、4名技术人员拿到了哈工大的硕士学位证书,经哈工大培养的10余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也已在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5月,哈工大百年校庆之际,企业情系教育,捐赠100万元教育资金用于海洋工程复合材料与结构学科建设、奖教金和奖学金,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6月,企业先后共接待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到企业实习见学6批205人次。
自2009年哈工大(威海)HRT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组建以来,企业作为HRT车队唯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供应商,一直协助HRT车队研究创新,从初期的每年推出三款新赛车到现在每年五辆新车发布,助力车队多次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中斩获佳绩,并赢得多项荣誉。2011年在上海举行的FSC比赛中,HRT车队获得赛车设计第三名,且是国内首例运用碳纤维单体壳、碳纤维悬架的赛车。2021年6月,双方继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企业再次捐赠300万元教育资金用于HRT车队科研发展工作,进一步拓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HRT车队赛车
2017年,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与相关企业共同组成的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碳纤维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亮相资本市场,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企业已打破了国外封锁垄断,实现了高强、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系列化碳纤维的国产化,保障了战略物资碳纤维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方面的自主供应。未来,光威集团将继续发挥国产碳纤维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协同高校院所以及各创新主体形成创新联合体,增强公司创新动力,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引领国产碳纤维行业高质量发展。
集团董事长陈亮先生表示:“这些年公司每次有技术难题首先想到哈工大,公司发展的很多关键节点都得到了学校老师的帮助。作为一家具有家国情怀的民营企业,光威愿与哈工大一起,共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难题、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哈工大副校长、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向集团董事长陈亮颁发捐赠纪念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