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主力军,大学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创新源泉,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中,需要大学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哈工大作为国家重点工科高校,始终以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为己任。2020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称赞哈工大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85年哈工大应威海市委、市政府之邀来黄海之滨办学,36年来威海校区秉承哈工大工科优势、面向地方需求,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走向国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与地方合作。近年来与山东省数百家企业合作上千项,合同额超过5亿元,其中过半在威海。
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面向地方近百家工厂开展了上千项合作项目,在哈尔滨赢得了“厂校合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的赞誉;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哈工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故事,继续讲述这部“校企合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的时代新篇。
从联手抗疫到促进传统产业全面升级
迪尚集团与哈工大越走越宽的合作路
创立于1993年的迪尚集团有限公司,产业领域涵盖服装进出口、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销售、供应链和金融等多个领域,是一家工贸一体、产研结合、市场多元的跨国型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之一。2020年在服装出口受疫情影响出现大滑坡的情况下,迪尚集团抓住防疫物资出口的有利时机异军突起,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人民币。
联手抗疫显担当——40天造出42台口罩机
虽然是文化西路上多年的近邻,但时尚服装龙头企业迪尚集团和工科强校哈工大(威海)多年来并没有很多交集。当2020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有着共同家国情怀的双方因携手抗疫走到了一起。
2020年2月9日,为全力支援战疫,迪尚集团停下所有业务,24小时建成一条防护服生产线,3天达到日产防护服1万件的生产能力,于3月初保质保量完成了山东省和国家下达的30万件防护服调拨任务,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当国内战疫主战场防护服充足后,集团董事长朱立华又将目光转移到国际市场,迅速通过欧盟CE认证和美国FDA认证,取得进入海外市场的资质。
2021年4月28日,迪尚集团董事长朱立华在“威海市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中讲话
进入4月份后,随着疫情蔓延,世界各国防疫物资紧缺,不少国家出现了“口罩荒”,尝到甜头的朱立华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但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则取决于能否买到口罩制造机。符合条件的现成机器没有,只能自主开发。4月7日,与威海市多家公司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哈工大(威海)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姚玉峰教授被请进了朱立华的办公室。
姚玉峰教授所在的机器人研究所团队一直致力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围绕数字化医疗装备、医疗耗材自动化生产装备等细分领域,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重大专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课题20余项,开发了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系列血液成分采集装备、膝关节康复训练机器人等20余款装备,掌握了微量生物试样精确加样、柔性体抓取与装配等核心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发了全自动输液器组装生产线、缝合针线高精度装配机器人等系列自动化生产装备,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和威高集团、张裕集团、新华安得、国家毒品实验室等行业领军企业和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时我在朱总办公室只坐了10分钟,没有签合同,也没有谈价格,朱总提了两个要求:一是10天交10台口罩机;二要保障生产。要走的时候朱总叫来财务科长,直接打款200万,还没走出公司大门,这笔钱就到账了。”姚玉峰说。
哈工大(威海)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姚玉峰教授
这次会谈,朱立华的魄力和敏锐性、决策力以及整个集团的执行力给姚玉峰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校后,姚玉峰马上组织队伍,紧锣密鼓开始了口罩机的研发。研发团队反复测试,攻克技术难题,成功研发性能稳定的全自动平面耳带式口罩机,生产效率达100片/分钟,并在威海福瑞机器人有限公司量产,40天完成42台设备的制造,创造了面向对象快速研发的“抗疫速度”。
迪尚集团口罩生产车间
朱立华讲到:“因为全自动口罩机从设计到制造有很多技术瓶颈逾越不了,原来的口罩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上不来,口罩生产有巨大缺口。姚教授开发的口罩机技术性能先进,在抗疫中立了大功,我们公司一个月接了7亿美元的订单,取得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迪尚集团生产的口罩等防疫物资远销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也给集团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迪尚集团还带动了全国、全省纺织服装行业的共同发展,促进了一大批上下游的原材料和生产加工企业的复工复产。
时尚牵手高科技——融合创新求突破
在生产普通防护服的基础上,迪尚集团又开始研发出石墨烯防护服,不仅适合日常穿着,同时又兼具防尘、抗菌功能,不少国家纷纷发来订单。而石墨烯关键功能材料,则来源于哈工大(威海)材料学院王华涛副教授带领的柔性电子和热管课题组。
“人们在寒冷季节进行户外运动,期望衣服不但能够保暖还能够提供一定热量,这样衣服可以更轻便,增加人的舒适感和活动性。几年前,国外发明了碳纤维发热衣服,但我国尚不具有制作这种可穿戴发热衣服的技术。”据王华涛介绍,自2016年起课题组开始研发石墨烯柔性发热技术,通过先进的分散技术和成膜技术,制备了比头发丝还薄的石墨烯柔性薄膜,并建立了小试线和中试线进行批量制备。
2018年王华涛团队开始与迪尚集团接触,共同开发石墨烯发热服装,成功研发了石墨烯柔性发热片和相关服装产品。与碳纤维发热衣服相比,石墨烯柔性发热片加热更加均匀,体感更加舒服,同时具有明显的红外保健效果,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了客户的青睐。
发热护膝和红外照片
时尚牵手高科技,校企跨界融合,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新突破,也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机遇。
2020年5月,在了解到哈工大(威海)材料学院张涛副教授团队在导电功能纤维方面有深入研究后,迪尚集团第20事业部主动伸出了橄榄枝。经过深入交流,双方将红外隐身服装的研发作为第一个合作项目,6月份开始启动纱线、填充棉、面料的研发。
张涛团队在导电功能纤维及非织造技术方面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掌握1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但如何将导电功能纤维做成可以加工、满足性能的面料,实施起来还是遇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在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导电纱线和机织面料表面粗糙度和发射率比较理想了,红外隐身也有了显著的效果,机洗性能达到标准,缝纫结合力达到服装基本要求,同时抗褶皱性有了明显改善。
“本以为这次可以只欠东风——推广市场了。但用户的第一个问题又把我们问住了:第三方权威检测和执行的相关标准是什么?”张涛带着团队顾不上休息,马上分头查阅相关国际标准、寻找国内第三方测试机构、与检测机构沟通样品标准。“其中一项电磁辐射测试,因为协调发射源与样品的匹配问题往返测试机构多次,电话沟通一天最多打了100多次,一共交流多少次都记不清了。”张涛讲到。
张涛副教授和团队研发的红外隐身服装及面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3月出第一批样品,4月份第二批样衣交付用户体验,目前各项工作在顺利推进中,相关专利申请也排上了日程。
“这种导电功能纤维实现了无需电镀工艺,突破了导电纱线一直以来依赖高能耗、高污染的电镀工艺瓶颈。同时,新型导电纤维在电导率、表面粗糙度、红外发射率、抗水洗、阻燃和拉伸强力方面比电镀纱线有质的提升。”张涛说。
目前,迪尚集团已将该纱线应用于特种工装行业,将对节能减排、解决电磁污染、红外隐身等功能方向有着显著的社会意义、国防意义和经济价值。朱立华表示,未来期待着在可穿戴应用上有更大的合作前景,校企联手在工装市场和军队装备领域开辟更大的事业。
从制造到智造——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迪尚集团作为全国大型服装企业之一,意识到必须要通过转型适应当前的变化。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迪尚集团整合国内外资源,全力打造中国服装设计创新集成平台,试图将设计创新、全球供应链、快反柔性生产、品牌销售和个性化定制融为一体,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受益于口罩机项目建立起的良好信任合作关系,姚玉峰带领机器人研究团队与迪尚集团展开了更为全面的战略合作。他们深度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数据挖掘、5G以及区块链技术,通过构建服装设计子平台、面辅料交易子平台、C2M模式电商子平台以及“中心工厂+卫星工厂”模式的柔性制造基地,打造纺织服装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协同3000余家面辅料供应商、将近1000家服装生产制造商共同发展,引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全面升级。
朱立华表示,迪尚服装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在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将实现全产业链资源集成与互联协同,解决小批量、多批次和大规模生产的矛盾,实现工艺数字化、技术平台化、应用智能化,它不仅是迪尚集团自身的服装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更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高度专业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朱立华说:“服装虽然是传统产业,但通过与高技术、信息化的结合,经工业互联网加持,潜力是无穷的。正在打造的服装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将全面提升服装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生产快速反应能力,并且在国内工装、职业装和品牌销售方面实现服装大规模个性化生产定制。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打造纺织服装垂直生态链,对公司产业全面升级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全国也引起很大反响。”
“满城都是红旗飘,人人都说工大好!”在朱立华看来,有幸与哈工大(威海)为邻、能与哈工大(威海)老师开展合作,迪尚集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服装企业、实现中国时尚走向全球”的美好愿景,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