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研究所)
序号科研机构名称类别负责人平台简介
1塑性加工新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王卫卫塑性成形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生产技术之一,尤其是在高性能制件和低成本、高效率批量生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所针对塑性成形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人才培养开展工作,可以为相关行业和地方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2特种容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研究所王若维/王卫卫针对航空航天地面模拟环境所需的各类装备与设备研发开展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XX地面模拟系统二期工程、XX航天服地面试验舱体建造工程、航天员综合训练中性浮力水槽槽体系统建造工程等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3现代焊接技术与表面工程研究所赵洪运待补充
4粉末冶金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张文丛粉末冶金技术研究所聚焦国防、航天等高端领域需求,研究前沿新型金属材料制备与强化技术。重点研究基于粉末金属烧结塑变成型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轻质高强耐蚀钛基复合材料棒材制备及塑变成型技术;2)高密度粉末钨合金、钨铜合金;3)先进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钛基、铜基、铝基、镁基等。
5先进材料研究所研究所夏龙以特种陶瓷设计与制备为研发方向,重点开发碳化硅、氧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先驱体的制备技术,同时开展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海洋防腐、电子封装、节能环保、国防等领域上的应用研究。成立威海市“特种陶瓷设计与制备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基础,且顺应我国陶瓷产业的发展大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6工程仿真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王刚待补充
7电化学研究所研究所胡会利先进化学电源、环保金属表面改性、材料防腐
8先进分离与合成技术研究所魏琦峰研究所可以产业化的技术储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钛白废酸的综合利用;离子膜电积制备金属及其粉末的方法;有机酸分离纯化。
9海洋环境研究所研究所徐仲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10应用与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所闫培生研究方向(1)生物转化技术与功能保健食品的研发,主要利用食药用菌及其酶系的多样性对西洋参、人参、大型海藻、海洋生物及其加工废弃物等进行双向生物转化,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获取具有更高生物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活性物质,研发功效因子种类和含量明确的、具有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改善记忆和预防老年痴呆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护肝养肺、抗疲劳、抗衰老、降血脂等的功能保健食品。(2)海洋微生物农药与真菌毒素的生物防治,主要进行抑制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等真菌毒素合成的深海微生物资源的获取、多样性与应用潜力评价;降解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等真菌毒素的深海微生物资源的获取、多样性与应用潜力评价;深海微生物防控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发酵工艺优化;防控真菌毒素污染粮食、饲料等的生物农药新制剂的研发等。(3)微生物发酵海藻生物肥与发酵饲料的研发,主要从大型海藻、深海微生物中有针对性的筛选高产海藻酸裂解酶、纤维素酶等海藻降解酶系的专用菌株,并进行海藻发酵工艺的优化,褐藻酸、褐藻寡糖和植物激素等关键成分的检测,研发新型海藻生物发酵肥液体剂型和固体剂型;从植物内生生防菌中进行海藻化工废渣的固体发酵优良菌种筛选和发酵工艺优化,研发新型海藻生物药肥;利用功能微生物发酵工农业和海洋生物及其加工废弃物,研发促长、抗病功能的发酵饲料。(4)食药用菌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主要进行食药用菌分子生物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高产栽培技术;菌丝体和多糖的高产发酵工程、生物多糖的现代径向流色谱高效分离纯化技术;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补体激活与巨噬细胞激活等增强免疫力的活性物质的制备与表征技术等。
11刀具与与设备自动化研究所研究所郭景哲所主要从事特种刀具,智能装备研制、智能制造 等方向的研究。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工程师3名。
 
12精密与特种加工研究所研究所盖玉先主要从事硬脆材料的激光辅助精密加工技术、工艺、装备的研究,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多项,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与国防工业。
13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研究所陈再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震观测、地震动模拟、地震危险性分析(强震观测、数字台网、地震数据处理;强地震动的数值模拟及预测;强地震动的破坏性特征及潜在破坏势;断层运动及破坏机制与跨断层危险性分析);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与能力评价(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与结构实验方法;工程结构的地震损伤演化与破坏倒塌机制;工程结构的抗震性态评估理论;核电厂结构和设备抗震关键问题);海岸和近海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海洋环境地震危险性与海洋地震表面运动;地基基础在波浪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稳定性;海底隧道结构地震安全与可靠性;海洋工程建筑物的抗震控制技术);多灾害耦合下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多灾害耦合作用的分析方法;偶然荷载和地震荷载耦合;杂散电流与富氯环境对材料的联合作用;多灾害生命周期内结构及系统的性态与控制);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抗震设计规范编制(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加固方法;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工程结构的地震损失评估;基于性态的地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
14机械制造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所刘会英从事于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装备的设计研究开发;从事航天机电机构与地面实验测试装备的研究,部分成果已应用与航天运载器发射任务。
15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研究所钟诗胜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主要从事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服务等方向的研究。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开发的民航发动机健康管理与维修决策支持系统
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并正在成都航空有限公司进行实施。
16海洋智能装备研究所研究所于昌利海洋智能装备研究所由我校全职引进的乌克兰技术科学院联合院士谢尔盖.彼什涅夫担任首席科学家。现有成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外籍专家1人。研究所主要从事船海智能化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目前主要聚焦水中智能航行器(UUV)和海洋结构健康监测(SHM)智能系统两大方向。建有山东省首台垂直型平面运动机构,是省内唯一具有水下装备六自由度性能测试能力单位,另建有深海环境压力模拟系统,可模拟最大5000米水深环境。研究所已与韩国釜山大学、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乌克兰马卡诺夫造船工程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17橡胶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研究所王友善(吴健)主要从事航空航天等柔性复合材料结构智能设计、分析与评价。如典型的大飞机航空轮胎研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建立橡胶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对于设计与开发满足大飞机轮胎需求的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为大飞机子午线航空轮胎研制提供依据。开发的仿真平台已在与国内中策等近10家大型轮胎企业应用,与航天一院、商飞、中国航发等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18海洋工程水动力与装备研究所研究所何广华现有骨干教师6人;主要从事海洋工程水动力、海工结构动力学、海洋新能源开发的研究、船舶操纵-耐波耦合分析、水下航行体研究、流固耦合方面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实验方法三位一体,对海洋新能源装备、细长柔性结构、海上浮台、新水上水下航行体、新装备等水动力与结构响应特性展开研究,并进行相关的设计与开发。正在开展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项目、国防科工局的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总装备部的国防973项目、十三五装备预研、中日合作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40余项课题;与交通部、国家海洋局、西港集团、天科院、中科院电工所、力学所、海洋研究院、航天四院等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19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机器人研究所研究所黄博/姚玉峰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以及工业自动化装备的开发。
20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研究所边文凤与校本部共建单位人员共享、资源共享。
(1)复合材料结构的“材料组份、结构构造、制造工艺”一体化设计。
(2)复合材料及其结构性能的实验分析
(3)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响应研究
21智能多媒体研究所研究所周广禄嵌入式、模式识别
22仿真算法研究所研究所丁效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仿真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作为仿真技术的基础核心理论,仿真算法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所主要开展仿真算法的理论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的系统模型,开发、研究高效仿真算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工程应用领域。本研究所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在校博士生10人,硕士生12人。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究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基金项目。
23复杂网络与无人系统群智能研究所研究所考永贵以复杂网络建模和无人系统的异质性为基础,围绕网络化耦合动态无人系统的智能协同分析与智能控制两个基本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为无人系统的群智能高效协同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向:1. 无人船和无人机群智能协同理论与应用;2. 无人车和无人机群智能系统理论和应用;3. 机器人与无人车(军用)加油技术研究;4. 随机(泛函)微分方程和滑模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
24能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所杨建国待补充
25交通工程研究所研究所罗丽君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与防护技术、道路设计与交通安全评价、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26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研究所研究所杨娜主要研究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技术难点、汽车结构耐撞性分析以及行人保护、乘员保护等
27智能与特种车辆研究所研究所王剑锋主要研究特种车辆的智能控制和新型结构。
28汽车工程研究所研究所刘涛主要研究特种车辆、汽车轻量化、车辆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
29新能源车辆研究所研究所王大方电驱动系统控制与测试技术、车载能源系统控制与测试技术、智能车辆控制与测试技术、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技术、建模技术、状态检测技术、无人驾驶汽车运动规划技术、底盘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30海洋自主航行器研究所研究所蔡春伟海洋自主航行器研究所是重点针对山东省浅海区地形环境特点而专门设计高机动型自助航行器(AUV),该航行器(AUV)的研制成功将大大推动我校智能装备在海洋国防、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发展,提升我校船舶、海洋、信息等学科的水平。
AUV是一套整合了动力推进系统、探测识别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的大系统,且不同的水深环境及任务目标需要AUV系统具备不同的结构形式与功能子系统,因此AUV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对于快速提供系列化的产品解决方案、降低AUV成本、优化系统可靠性、推进AUV的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模块化是在对一定范围内的AUV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分解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通用模块或标准模块,将各标准与通用模块按照实际需要的设计结构进行组合,即可实现系列化的AUV总体方案。研究所将开展AUV各舱段的系列化和模块化设计,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以及模块化AUV机电系统标准化体系建设。
31自动化研究所研究所张华强智能制造、智慧供热、新能源发电机利用技术
32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所金铭待补充
33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原信息光电子研究所)研究所田兆硕待补充
34通信与电子对抗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刘爱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通信与电子对抗研究所梯队构建合理,科研实力较强。刘永坦院士、张乃通院士、张中兆教授、李绍滨教授为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指导,引领研究所的科研走在国内学术前沿。目前,研究所承担着国家973项目"多域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基础研究"、863项目"某信号处理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理论和关键技术"以及信号处理、综合抗干扰、电子侦查等领域的国防预研基金、航天支撑基金等研究课题,同时还承担着人造毛皮机控制系统、电力线载波抄表技术、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控等多项横向课题。
35电子工程研究所研究所于长军哈工大(威海)电子工程硏究所是2008年8月在高频雷达实验站的基础上成立的,该研究所在提供新体制雷达重点项目实验平台的同时,还是威海校区海洋探测方向教学及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基地。2016年成为“对海检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的外场实验基地,并为刘永坦院士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出重要贡献。
36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研究所研究所梁景凯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无人水面航行器、船舶运动控制、欠驱动船舶控制、轨迹规划、智能控制、水下自主航行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管理、先进电驱动系统、微电网系统、风力及太阳能发电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等。
研究所现有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试验平台和大量测试设备。研究所已研制8款不同型号的水面无人船,主要面向水质检测、测速测流、污染物排放监测、对海观测、海水养殖、海洋测绘等领域。
研究所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85”工程建设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威海市科技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哈尔滨工业大学重点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等三十余项研究项目。分别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大学、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研究所和工厂开展长期合作关系。研究所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50余篇。
37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研究所研究所彭喜元待补充
38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钱宏亮与校本部共建单位人员共享、资源共享。
(1)巨型望远镜结构关键技术
(2)大跨空间结构创新体系研究
(3)焊接缺陷控制与结构可靠性
39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张兆心中心成立于2007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方滨兴院士任名誉主任,著名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胡铭曾教授任顾问,杜跃进教授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兆心教授任常务副主任。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工程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现有本科、研究生70余人,是一支目标明确、富有干劲、教师为主体、能够攻坚的科研队伍。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域名体系安全、互联网关键基础信息发现与防护、网络攻防、数据安全、云计算等。目前已与中央网信办、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信工所、华为、阿里巴巴、奇安信、永信至诚、启明星辰等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与华为、奇安信、人民网、永信至诚、启明星辰、山东新潮等公司成立多个联合实验室,开展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合作与学生培养。
40检测与控制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孙明健/马立勇检测与控制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目前团队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下设哈尔滨工业大学无人机创新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比特航空联合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水声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主要研究方向有超声检测方向与实现技术(医疗超声成像、工业超声探伤、海洋超声探测);光声成像与检测技术(光声断层成像、光声显微成像、光声无损检测);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技术(系统控制、故障诊断、制导与导航、检测设备、深空探测);海洋监测与目标探测技术(声呐成像、海域目标识别、无人机海洋监测)。团队在人才培养、新技术研究、高水平论文、专利获得、产品研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截至目前,中心共培养10余名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基金10余项,与航天院所、企业合作20余项。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40余项。申请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中心目前与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UCL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中科院声学所、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学校与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41海空电子信息装备联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周志权待补充
42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马家辰待补充
                                                                                高新成果办公室:06315687217

通讯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文化西路2号 邮编:264209

Copyright © 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科技发展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633号-1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036号